首页

年轻队伍的生态征程

——记第六大队生态地质院

发布日期:2025-05-21 14:43浏览次数:

赣鄱大地,山峦叠翠。在这片土地上,一群青年地质人用脚步丈量沟壑,用技术守护青山。他们来自第六大队生态地质院,一支在“十四五”期间成立的年轻队伍。4年间,他们“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作答,用汗水在时代答卷上写下属于他们生态章节

技术攻坚:从资质突破到创新应用的跨越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生态地质院的技术团队深有体会。

2023年,当两项地质灾害防治资质成功升甲的消息传来时,全院沸腾了。“这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院长莫子奋激动地说,眼里闪着光。资质升甲的背后,是一场持久的技术攻坚战。

彼时,三维地质雷达技术在省内尚属应用空白。院班子决策引进设备,副院长张泽元带领团队啃“硬骨头”,通过某项目完成4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病害探测,实现了将三维地质雷达应用于高速公路病害探测的全局先例。

利用三维雷达探测堤坝病害

利用FLAC-2D有限差分软件的分析云图,可以直观了解滑坡变形特征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边坡治理方案。于是,生态地质院将有益的技术思路转化为科技课题的研究,基于FLAC-2D提出个性化、聚焦式的滑坡防治信息化设计流程。

短短几年,该院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5项专利、8项软著,发表专业论文21篇,完成科技项目2项。

人才筑基:产学研融合锻造生态铁军

生态地质院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通过产学联动、学术支持与制度优化,构建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技术员既能扎根一线又能仰望星空。  

在与东华理工大学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技术骨干化身“校外导师”,带领学生深入野外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实习。学生皮国华在实习日志中写道:

“过去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如今在防灾实践中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这种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这支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在用行动书写奋斗故事。丁园军作为“追光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潜心研修,参与重大项目研究;张泽作为“播种者”,常年跋涉于山川之间,用汗水播撒希望;许诗慧则在全国机关党员干部知识挑战赛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学习标兵”,在专业领域和思想阵地上展现了地质人的多维风采。  

生态地质院通过实践与学术的双轮驱动,让人才在实干中成长,在创新中突破,打造了一支既脚踏实地又胸怀远见的地质生态铁军。

拓疆开土:跨区域服务的专业化突围

市场如战场,生态地质院的“突围战”彰显着专业与担当。

2021年,浙江省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全面启动,生态地质院首战进入杭州市临岐镇,项目团队以专业素养回应期待,白天跋山涉水实地勘察,夜晚挑灯夜战整理数据,最终提交的成果获得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的高度认可,被列为区域示范项目。这份认可成为打开浙江市场的金钥匙。

野外地质调查

这份专业精神同样闪耀在海南的热土上。面对首个在海南省承接的县域村庄规划地质灾害评估项目,4人团队在180天内完成了216个行政村的详细调查及报告编制,以高效精准的作风赢得业主单位赞誉。

而在江西本土,他们持续深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大队与鹰潭市、瑞金市自然资源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余江区政府共建新时代地质工作余江站,2024年累计承接项目122个,真正实现了“扎根红土,服务全域”的战略布局。

使命护航:地灾防治中的民生担当

在生态地质院,公益是融入血脉的使命。2024年4月,鹰潭市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应急抢险救灾突击队严阵以待,一班人24小时排班驻守,随时待命,一班人奔赴一线,分片排查隐患,橙色的反光衣在阴雨中连成一条守护人民安全的“生命线”。

这样的守护从未间断。在龙虎山,他们用无人机排查隐患;在瑞金,他们为堤坝安全员培训地灾知识;在贵溪、余江,他们挥汗如雨为全区老百姓抗旱找水;2025年“世界地球日”,他们带着有趣的漫画、生动的展板走进鹰潭市科技馆,为孩子们科普地灾防治知识。

地灾防治科普

4年来,该院开展地灾巡查出动无人机航拍调查328架次,为地方政府进行地灾知识培训4场次,覆盖千余名基层一线人员;在贵溪、余江等地抗旱找水8处;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科普活动6场次,惠及师生及群众800余人。26封感谢信、72份应急调查报告,见证了他们用专业守护一方平安的坚定承诺。

转型求变:新兴赛道开辟增长极

光彩之下亦有隐忧。面对传统业务萎缩的挑战,生态地质院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开辟新赛道。

在环保领域,他们取得“江西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评价证书”,开展放射性重污染土壤超声-微波强化化学淋洗修复研究,在鹰潭、绍兴等地完成15处场地污染调查工作;在物探技术方面,成功攻克矿山隐蔽致灾调查、道路脱空灾害探测等多项探测难题,构建起精准高效隐蔽灾害识别体系,将物探技术创新成果深度融入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检测;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防灾减灾实践教学基地,助力高校培养防灾减灾人才40余人,让科技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四载耕耘结硕果,今朝扬帆再起航。从浙江的示范项目到海南的开拓之战,从红土地的深耕细作到公益路上的坚定身影,再到转型创新的突破之举,生态地质院始终用“地质蓝”守护“生态绿”,以“专业心”践行“为民情”。这支队伍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朝着“省内一流生态地质队伍”的目标笃定前行。

——勘测设备的嘀嘀声、键盘的哒哒声、山野里的讨论声,交织成新时代地质人的奋进乐章,而他们的故事,仍在青山见证下不断续写新的精彩。

(第六大队 沈应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