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决赛获奖作品(一)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地质精神,持续唱响江西地质声音,近期,省地质工会、省地质系统团工委、局宣传处联合举办了“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大赛。大赛经初赛、决赛,最终10名选手获得决赛奖项。局网即日起刊发进入决赛的10篇宣讲稿以飨读者。
且以奋斗赴山海
——致每一个平凡亦有光的地质儿女
省地调院基础所 安风琴
在每年最后一天,我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如约而至的新年贺词,看一看这一年我们的“成绩单”,听一听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寄语。
安风琴在决赛中演讲
让人激动的是,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点赞青年一代“昂扬向上、自信阳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开展工作、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我们当掷地有声:“我们,定以青春赴山海星河。”
2022年10月,一封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跨越千山万水,从北京到山东,从山东到全国。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江西地质工作者以一种远征者的姿态,再一次集结、宣誓、出征。
记得那是在2022年茅岭项目推进时,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开工后,思想一刻不得松懈。“5+2”“白+黑”是工作常态。白天,山林中穿梭着我们坚韧的身影;深夜,继续整理记录本、清理样品,从剖面图上的钻孔定位、到岩心编录的岩心牌固定,再到储量估算的数据录入,每一个环节,都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号。
“山再陡,我们也要攀上去!”
“林再密,我们也要闯过去!”
抬设备、扛钻杆,轰鸣的钻机响彻整个山野。我们在2.6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正是憋着一股不找到大矿不服输的劲儿,最终在3个月内一体完成“普-详-勘”工作,查明氧化锂资源量89万吨,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
如果说茅岭项目的速度是1.0的话,那华友项目的速度就是2.0。2023年奉新华友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地质人接续奋斗、地质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例证。
2023年8月,奉新华友项目正式启动。
10月,完成168个钻孔、3万米钻探任务。
11月,完成野外验收。
12月,取得评审备案,探获了氧化锂63.8万吨,不到5个月时间即取得的储量备案证明,创造了单位有史以来从开工到备案最快记录。
95后采样组组长张子露,在完成了1.7万件样品的采集、数据分析管理及钻孔岩心摆放入库工作后,如释重负又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青年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
地质人的青春,注定与山川河流为伴、与岩石地层为伍。在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时,两三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为此我曾做过一个统计,一名地质工作者,年均野外工作天数为230天左右,那些常年坚守在边疆、雪域高原的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天数高达300多天。
有这样一支队伍,从2000年的西藏区调队,到如今的新疆、西藏分院,尽管时代更迭,但地质人面对恶劣环境、毫不退缩的精神从未改变。
为积极响应局党组号召,在江西地质援疆工作部署之初,就收到众多技术骨干请战书,这其中不乏即将退休的60后同志。在问及他请战初衷时,“随时接受组织挑选”是他朴实无华的答案。8个字,简洁有力,是地质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坚守,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才能将能源资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又再一次想起习近平总书记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梦想、热爱和探索中,专业能力不是我们成长的阻碍,除了拼搏与守望,我们要时刻保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警醒,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途径开展学习,一如当下我局地质大讲堂、地质微课堂的举办,既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使命的召唤,在提升我们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大家一起学地质、知地质、爱地质浓厚氛围。我始终坚信,哪怕是微小的改变、点滴的进步,只要大家全力以赴,必终将汇聚起磅礴向上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奋斗者的姿态,更是奋进不止的常态。
从山水林田湖草到金戈铁马阳关,地质人奋进致远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新征程又一新起点,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些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见证了我们地质人不屈的精神,但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远的路都挡不住地质人前行的脚步,因为坚信,我们留下的印记如同大地上的岩层、如同地质人的脚印不可磨灭。
我相信,可以在大山深处看见繁华,可以在独孤中看见成功,可以在平凡中看见自豪,相信所有的奋斗都通向美好,相信青春,值得燃烧。
(作者获宣讲决赛一等奖)
雪域铸剑:三代地质人的第三极远征
省地调院基础所 谢张闽
这段旋律(注:歌曲《青藏高原》旋律)想必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畅想着青藏高原的美景时,我们的地质队员们听到的“音乐”(注:青藏高原大风呼啸声),却是另一种“音乐”——那是地质锤敲击大地的铿锵节奏,是经纬仪在海拔5000米云端校准的星辰密码,是基础所整整25年战风斗雪的铸剑声。
谢张闽在决赛中演讲
这柄地质锤淬炼出的“倚天剑”,剑锋所指不仅是岩心奥秘,更是江西地质人镌刻在世界屋脊的报国情怀。
“地质报国,不负山河!”
破冰者:在世界屋脊的褶皱里前行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0年,一起来到故事的起点。
为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原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抽调一批精干人员组建了西藏区调队。从此,因为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蓝天白云衬托下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飘扬着“地质尖兵”这面鲜艳的队旗。
第一批区调队进藏的那天,剧烈的高原反应袭击着他们,队长谢国刚强打起精神,鼓励队员说:“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一定要顶住,绝不能当逃兵!”
10年后,胡为正接过谢国刚手中的队旗,继续带领他的队员靠两条腿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在两任队长的先后努力下,艰辛的付出换来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造了青藏高原第一轮、第二轮空白区1:25万大调查两连冠。
记得在隆格尔矿产调查项目中,海拔6000米的高山鞍部横亘眼前,汽车却只能止步于4800米处。队员们果断扛起设备下了车,踩着冻土与碎石开始徒步攀登。他们贴着近乎垂直的雪坡匍匐测绘,在含氧量不足60%的空气里完成了采样、拍摄与记录。收队下撤时,缠在腰间的测绳险些断裂。事后队员们却笑着打趣:“绳子能断,地质人的使命不能断啊!”
当被提起勘探途中最危险的遭遇,队员们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都习惯了。”
这句“都习惯了”,是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堆积起来的:在野外现场时,险些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行走于山高坡陡的路段,被滚石砸伤;勘探时,迷路陷车和遇见野兽更是家常便饭。
这支区调队的队员们,有的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的是刚加入党组织的党员,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集结克服着不同的困难,都在那句“为国找矿、服务发展”里,喊出了只属于地质人的坚韧与倔强。
开拓者:用科技重构高原的经纬线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擘画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注入了前行力量。江西地质人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行动、主动作为,西藏分院以“当先锋、打头阵”的担当姿态,奋勇向前再出发。
分院长卢赛强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而当被提起这份荣誉时,他这样说道:“荣誉代表过去,未来在于创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以此为起点,带领西藏分院践行老西藏分院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用我们的专业技术继续为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是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4年,西藏分院首次引入无人机测绘。卢赛强将传统手绘地图、卫星影像图、三维建模图并列挂在墙上,忍不住感慨:“以前是‘人找矿’,现在有科技赋能,我们找矿报国的初心更加历久弥坚。”
在承担西藏县域级草原确权工作项目时,队员们白天背着全站仪翻山越岭,夜晚在工作站用藏汉双语绘制权属图。最终颁证速度位列日喀则市各县区第一名。
从单一测绘到多领域融合,从基础调查到产业支撑,西藏分院的旗帜上又添上省直机关和我局 “四强党支部” 的金穗。
但卢赛强始终记得在海拔6000米调试无人机时,老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的场景:“他们抚摸着新设备说,当年的经纬仪要是有这本事,咱能多跑三个山头。”
继承者:在青春赛道续写地质荣光
就在2024年的五四青年节,陈志远荣获局优秀团员青年称号。他拿着证书不禁回忆起师父卢赛强带他第一次出野外时的场景,眼中满是敬佩:“师父一手拿着仪器,一手拿着笔,能从等高线间距看出山体滑坡的风险。”
这份“传帮带”的师徒情,让陈志远对西藏分院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羌塘无人区,26 岁的扎西加措用北斗定位仪标记着每一处矿化点;在那曲工作站,23岁的白玛正用电子探针分析青藏高原的 “基因密码”。
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年轻地质队员投身高原一线,主动融入“为国找矿、服务发展”最前沿。他们在艰苦中磨砺意志,在奋斗中淬炼成长。
从“用脚步丈量高原”到“用科技赋能勘查”,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
当新一代地质人在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升起无人机,镜头里不仅有壮丽的雪山,更有前辈们用青春铺就的勘探之路。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信念,在地球第三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传奇。
(作者获宣讲决赛二等奖)
薪火不息生生燃,地质精神代代传
第七大队 韩茜莹
有一种回忆,栉风沐雨,不曾褪色与忘却;有一种传承,历久弥新,彰显责任与担当。地质系统“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如同地质人的根与魂,穿越时空,融入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在地质报国的漫漫征途中笃定前行。
韩茜莹在决赛中演讲
我是在地质大院长大的,打我记事起,就常听爷爷讲述地质前辈们的故事。
我身后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年,左边站立的就是我的爷爷。当时,他们正在编写《龙南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的研究报告,这是地勘单位首次承担国家典型矿床研究项目。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不甘示弱的地质人抱着使命必达的态度,一头扎进了项目的研究工作中。他们远离妻儿老小,白天黑夜,融为一体,熬过了炙热,饱尝了寒冬。
经过3年鏖战,项目队完成了23万字报告的编写,研究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爷爷告诉我,从事地质工作的岁月,是艰难困苦的,更是激情燃烧的。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为地质事业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然而,心怀“国之大者”,山高川险又何惧,为国为民志擎天。
2022年10月,一封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跨越千山万水,传到了每一位地质人的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地质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任,江西地质人义无反顾选择再次出发。
你看,荆棘遍布的高山密林中,地质青年的目光坚定、脚步铿锵。
2024年初,我队地勘院接到中国稀土集团的紧急任务,要求在一年之内,完成龙南、定南、全南3个稀土矿区的勘查工作。
90后院长陈斌锋临危受命,带领队员们踏入了“三南”的崇山峻岭间。他们在杂草荆棘间艰难穿梭,手上、身上布满了被划破的伤口,汗水混着血迹湿透了衣裳,但没有一人停下脚步,这片荒野再险恶,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步伐。
最终,项目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预计可提交1个大型、2个中型矿产地,为中国稀土集团增储上产奠定了资源基础。
你瞧,新月畲族村的钻孔深处,清冽的矿泉水如银龙腾跃、喷薄而上。
新月畲族村风景秀丽,却因缺水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水环院院长肖则佑勇挑重担,带领技术人员投身到该村天然矿泉水的勘查工作中。
彼时临近春节,几个钻孔的施工效果不佳,项目一时陷入了困境,但大家深知该项目对畲族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毅然放弃春节假期,反复研讨找水思路,再次开展抽水试验。寒夜之中,气温骤降至冰点,队员们轮流值守,不眠不休,最终打出日资源量5194立方米、江西省内最大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点,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你听,海拔4300米的川西高原上,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正猎猎作响。
2024年4月,我队选派了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项目队,奔赴川西高原开展锂矿勘查工作。
队员们不仅要抵御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还需直面高差近300米、满是滚石碎块的陡峭坡道。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相互扶持鼓励,于高原之上坚毅前行。
中秋前夕,项目队员温时明在微信群中的一段话令人动容:“帐篷外,狂风呼啸,黑熊盘踞。面对高原的凶险,我们必将传承地质精神,把地质人的非凡风貌书写在川西高原上!”
这支年轻的队伍攻坚克难、笑对艰苦,实现从无到有新的找矿突破,预计提交锂矿资源量60万吨。
时光虽然变换着青年的面孔,但代代相传的地质精神却从未改变,回望来时路,步履更铿锵。新征程上,江西地质人必将继续弘扬薪火不息的地质精神,坚持“公益为先、矿业为重、效益为要”,坚决扛起“为国找矿、服务发展”的职责使命,锐意进取、担当实干,奋力谱写江西地质事业的崭新篇章。
(作者获宣讲决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