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新闻客户端:以青春赴使命 护山河守平安

——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大队局青年五四奖章(个人)获得者张力

发布日期:2025-05-16 11:41浏览次数:

2025-05-15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胡杰)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有着不计其数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张力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1995年出生的他,已经成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头角渐露的新时代地质青年,曾荣获2024年江西省“天工杯”地质调查方向个人第一名,获评江西省“天工杯工匠”称号。

地质梦想的启航

2016 年,张力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毕业。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他毅然投身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张力深知,精准的数据和科学的研判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熟练运用裂缝计、倾角加速度仪、GNSS 等先进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就像是他安插在大地上的“眼睛”和“耳朵”,能够实时捕捉大地极其细微的变化,哪怕是毫米级的位移变形都逃不过它们的 “法眼”。每次到现场,他都会一丝不苟地检查仪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准确,确保仪器正常运行,获取最精准的数据。

与时间赛跑的防灾卫士

“地质灾害防治是‘与时间赛跑’的事业,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这是张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工作准则。

有一次,在监测一处山体边坡时,裂缝计显示出了异常数据。张力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携带其他检测设备赶赴现场。他沿着边坡仔细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一番认真的勘查和分析,他发现山体内部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裂缝,虽然从表面上看并不明显,但根据经验和数据判断,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很有可能会引发滑坡灾害。随后,他迅速组织团队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现场实地情况进行研判,通过“人防+技防”的联动模式,对这起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精准预判。同时,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通过群防群策员快速组织附近村民转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守护了村民们的生命安全。那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他也深知,这样的挑战还有很多,自己不能有丝毫放松。

从三维建模到“土板凳课堂”

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张力始终保持着充沛的学习热情,积极拥抱新技术。从传统的罗盘、地质锤,到如今的无人机建模、智能预警系统,他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无人机建模技术让他能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他操作着无人机,在隐患点上空盘旋,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可以快速建立三维模型,分析潜在的灾害风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智能预警系统则让他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灾害的动态变化,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他认真学习智能预警系统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准确判断灾害趋势,为群众的生命安全争取更多的时间。

张力深刻认识到,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他始终将科普宣传作为防灾减灾的 “第一道防线”。

2024年12月,张力接到任务,要前往贵溪市开展乡镇群测群防员地质灾害培训会。为了让培训更加贴合实际,他决定前往该市6个乡镇所有的地灾隐患点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充分利用巡查间隙,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懂,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在“土板凳课堂”上为村民们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避险知识。

▲张力获2024年江西省“天工杯”地质系统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张力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无数个深夜,办公室里只有他的那盏孤灯还亮着,他在电脑前仔细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研究防治方案。在暴雨中,他逆行的背影成了一道令人动容的风景线,他不顾自身安危,只为了守护群众的安全。

远处青山如黛,新安装的监测仪闪烁着绿色信号,那是安全的希望之光。在这条看不见硝烟的防线上,张力和无数像他一样的 “大地守护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技术守护生命,以青春赴使命。

他们的故事,写在山川稳固的肌理里,刻在百姓安心的笑容中,更融入于新时代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壮阔征程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