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有色金属报: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大队:科技引领地质找矿变革

发布日期:2025-05-19 09:41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7日 作者:胡杰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在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大队,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地质找矿变革正悄然上演。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地质找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地形复杂、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下等。如今,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和机器狗等新兴科技装备的出现,为地质勘查工作注入了新动力与活力。
  无人机:找矿勘查的“多面能手”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获取大面积、高精度的地质信息至关重要。以往,地质勘查人员需徒步穿越崇山峻岭,不仅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对于一些人迹罕至、地形险峻的区域,往往难以抵达。而无人机的出现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港口锂铌钽矿普查项目钻探施工中,第一大队首次使用麦普斯Y240无人机,将英格尔EP800型钻机及配套施工材料运送至落差近80米的切割陡峭山顶。该无人机单次吊装重量达170公斤,安全、高效、精准地完成超视距操作运输材料任务,成功将英格尔EP800型钻机、600米钻杆、18桶油料、40包泥浆及岩心箱等施工材料搬运至指定钻孔平台。这一举措极大地缩短了重型钻探设备在山林地区的运输时间,开创了该队自引进便携式设备以来进山施工及运输的新范例,高效地解决了深切割地形人工搬运设备难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安全风险,有力地保障了项目进展与效率。
  在测绘工作领域,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后,可快速生成高精度的地形三维模型,精确呈现山体的起伏、断裂带的位置以及山谷的走向等信息,助力地质工作者更好地分析地质构造,确定潜在成矿区域。  

下一步,第一大队将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利用配备高分辨率摄像头、多光谱传感器以及激光雷达等设备的无人机,从空中对地面进行全方位扫描和拍摄。通过捕捉不同波段的光线信息、土壤成分和异常植被的细微变化,为地质工作者提供重要的找矿线索。
  外骨骼机器人:地质工作者的“钢铁搭档”
  地质勘查工作常需搬运沉重的装备和样品,长时间的负重作业对野外一线技术人员的体力是巨大考验。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为地质工作者减轻了负担,成为他们可靠的“钢铁搭档”。  

在野外项目中,技术人员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搬运地质采样设备、工具以及采集到的岩石样品,这些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感知人体的运动意图并提供相应助力。当技术人员抬起沉重设备时,外骨骼机器人的机械臂和腿部装置会协同工作,分担大部分重量,使技术人员感觉搬运的物体变得轻盈许多。
  一线技术人员介绍,外骨骼机器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他们的疲劳感。以往搬运沉重设备时,技术人员需频繁休息,如今借助外骨骼机器人,他们可连续工作更长时间,且受伤风险显著降低。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还可在一些危险环境下协助工作,例如在进行高处采样时,它能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保障技术人员的安全。
  机器狗:地质勘查与测绘的“灵活助手”
  第一大队熊彩云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引进机器狗,搭载现有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展巷道数据采集工作,并将其运用于房产测绘。通过机器狗加载三维激光雷达,可快速精确地获取建筑物的表面数据,捕获细微结构、形态变化以及建筑物材质、纹理等丰富信息,为后续建筑规划、结构分析、改造设计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机器狗在地质勘查中用途广泛。它搭载卫星系统和三维扫描设备后,凭借自身出色的地形适应能力,可深入采矿洞穴、湿滑泥地等危险区域,实时生成高精度的地形模型。机器狗不仅能运输物资和采集的样品,还可搭载一些简单的检测设备,对周边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如检测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量、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等,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更多现场信息。
  “地质+科技”:融合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和机器狗等科技装备的应用,只是第一大队“地质+科技”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DeepSeek的兴起,第一大队第一时间组织全队干部职工学习该项新技能,举办培训班并邀请江西省计算机用户协会名誉秘书长刘斌现场授课,增强干部职工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随着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深穿透地球化学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第一大队将在探索地球奥秘、寻找地下宝藏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书写江西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