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决赛获奖作品(二)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地质精神,持续唱响江西地质声音,近期,省地质工会、省地质系统团工委、局宣传处联合举办了“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大赛。大赛经初赛、决赛,最终10名选手获得决赛奖项。局网对进入决赛的10篇宣讲稿刊发以飨读者。
薪火相传地质魂 青春热血绘新篇
核地质大队 魏洁琼
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肩背地质包、手拿地质“三件宝”,辗转于赣鄱的崇山峻岭。他们的脸庞被岁月刻下深深的纹路,眼中却闪烁着比岩石更坚定的神色——那是老一辈核地质工作者,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忠诚与奉献。
回溯过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找矿号召,核地质大队的先辈们扎进了人迹罕至的相山深处,他们艰苦创业、风餐露宿,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曾在全国群英会上,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掘进班长李海云,率领班里的同志在几十米深的巷道内工作。饿了,啃口糠饼;困了,就轮换着在巷道口打个盹。长年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和胃溃疡,每次疼起来,他总是咬紧牙用拳头硬压着腹部,坚持工作。天长日久,他穿的工作棉袄和贴身的毛衣都被拳头磨压出一个大洞。
全国劳动模范、“铁人式”的工人工程师张荣祥为突破进口钢粒的封锁,带领同事,土法上马,自己炼制。熊熊的炉火,烤得他们头昏脑涨,两眼红肿,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先后炼出了650多吨钢砂,保住了钻机的“生命线”。
自学成才,荣获全国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的吴景勤,在地质测绘领域里孜孜不倦地钻研学习,解决了诸多测量技术难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学术论文,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
他们的故事,铸就了江西地质精神的底色,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时光流转,当新一代地质人接过接力棒,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2019年寒冬,安福县国土三调项目部板房内,电脑主机嗡鸣声与北风呼啸声交织成夜曲。刚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的刘新科,正对着堆满桌案的《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反复勾画。
“‘三调’项目容不得毫米误差。”刘新科的这句话,成了那段时间项目部里最常响起的叮嘱。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白天带着团队奔赴野外核实图斑,仔细比对卫星影像与实地植被,在泥泞的田地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夜晚回到板房,又抱着专业书籍钻研到凌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向专家请教的心得。那时“白加黑”“5+2”对他来说已成为常态。
在刘新科的心中,始终藏着一个让他愧疚的秘密。在项目处于验收攻坚期间,一手将刘新科带大的奶奶去世。接到父亲电话的那一刻,他多想立刻回到奶奶身边,内心无比煎熬!恍惚间又听见奶奶在老家枣树下唤他小名:“科伢子,公家的活计耽误不得。”最终他朝老家方向磕了三个响头,强忍悲痛坚守岗位,直到项目顺利交接才匆匆踏上归途。
翻开刘新科参与建设的国土调查数据库,看到的不仅是一组组精准的数据,更是新一代地质人对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从罗盘到“空天地”,从徒步跋涉到无人机翱翔,从纸质图纸到实景三维,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地质人奉献报国的初心使命。
当刘新科凭借过硬技术摘得2023年江西省“天工杯”“十四五”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能竞赛项目桂冠,并荣获省总工会“天工杯工匠”称号,成为测绘行业的新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刘新科一人的光芒,更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身影。
朋友们,地质精神是什么?它是老一辈地质人用青春铸就在群山之中的丰碑,是新一代地质人用汗水浇灌的信仰之花,是跨越半个世纪仍在传承的地质之魂。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别忘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被先行者的足迹温暖;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更要记得手中的接力棒承载着怎样的期望。
今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与青春。让我们以老一辈地质先驱为榜样,把“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融入血脉,在赣鄱大地上续写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壮丽篇章。
(作者获宣讲决赛三等奖)
用脚步丈量山河 以匠心绘就人生
第三大队 李星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泥土味”的青春。
李星星在决赛中演讲
去年12月,我和两位同事参加江西省“天工杯”劳动竞赛,拿到了管道连接比赛冠军。握着奖杯那一刻,我的手在微微发抖——因为十二年的测绘生涯,像一幅地图,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2013年夏天,我刚参加工作,分配到德安县做土地确权项目。烈日下,我手忙脚乱地操作全站仪,汗水砸在图纸上,刚画好的房屋草图糊成一团,我当天的进度还不到老师傅们的一半。
那时的我像块海绵,白天学技术,晚上抱着《测量误差分析》啃到半夜。有一次,山风掀飞了图纸,我扑过去抓,一根树枝“唰”地刮伤了脸颊,划进耳朵,刺穿了耳膜。可比起这点疼,我更怕的是数据误差了一毫米——因为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一座桥的偏移,一条路的错位。
2019年,景德镇“三调”进入攻坚期。为确保省级数据汇交的准确率,凌晨三点,同事小王问我:“星哥,某个区那个图斑还去吗?”我拿起手电筒往墙上的影像图一照:“去!就算翻三座野山,也要让国土家底清清楚楚!”
那天,我们在山林里深一脚浅一脚走了18公里,最后在一座废弃岗哨边拍到了举证照片。收工时,大伙儿瘫在田埂上啃冷馒头,我却觉得格外香——因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就藏在我们记录的每一个坐标里。
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我的那盏台灯照亮了我工作以来每一段技术征程。它不仅陪我度过珠山区“三调”项目每一个加班加点修改图层属性的不眠之夜,也陪我在项目上凌晨的曙光中备考注册测绘师、一级建造师……一路走来,而今触摸这盏老旧的台灯,仍能触到那时滚烫的渴望——那是一个年轻测绘共产党员用光影刻写在信仰里的誓言:既要丈量大地经纬,也要攀登技术的高程点。
这个跟了我10多年的老伙计,装过鄱阳湖的监测数据,也装过给女儿买的遥控车。每次拉开拉链都像开盲盒: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妻子画的“爸爸回家倒计时”日历。这次,我的行李中装着女儿的“宝石”——其实只是测绘用的棱镜。你看,我们连父爱,都带着定位的精度。
128张高铁票,承载着数不尽对家的眷恋。女儿说过的一句话,每次想起都倍感心疼。那时我在项目部加班汇交数据,女儿跟我视频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都长大了。”
测绘人把最多的亏欠留给了包容、支持我们的家人,把微笑打印在农民兄弟崭新的土地证里,把幸福留给了每一座“卫生城市”的标签上。我知道,那些错过的家长会、缺席的生日宴,都化作了大地上最温暖的坐标。
有人问:测绘的匠心是什么?是水准仪镜头里毫米级的较真,也是检测机器人在管道穿梭中的探索创新。“天工杯”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就是我们对“匠心”最精准的诠释。一遍又一遍.......实操的技术演练,为了学习市场最新技术,驱车数百公里去湖南厂家拜师学艺。106天的日日夜夜,我们对匠心的追求是:对数据精准的不懈追求,对前沿技术的积极探索,对地质精神的传承有序、发扬光大。
这双手测量过赣鄱大地,却量不尽新时期测绘人的热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我先后获得队“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及“江西省天工杯工匠”荣誉,所带项目班组获得了局五四青年集体和江西省工人先锋号荣誉。但我深知,个人的勋章上,永远镌刻着集体的名字。当我们在数字城市的三维建模中勾勒天际线时,实际上是在续写测绘队伍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个人的奋斗如同横轴上的刻度,团队的协作恰似纵轴上的标记,站在新时代的测绘坐标原点,我愿继续做那根拉直的水准尺,丈量着祖国山河的日新月异。
这枚小小的镜头盖,装得下三清山的云海,装得下鄱阳湖的波涛,更装得下测绘人“把山河捧在掌心”的赤诚。我是李星星,愿做永远对准祖国大地的那束激光,在经纬纵横间,测绘生命的精度与人生的厚度。
(作者获宣讲决赛三等奖)
地质人的山河长歌
第五大队 李青
大家好,今天,让我带您走进地质人的故事。
微光:地下500米的星河。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去年4月,我在贵州锦丰项目地下500米的矿井内拍摄到的一段画面。
地下500米,你能想到什么?
是孤独?是恐惧?还是无尽的黑暗?
“怕黑吗?”在矿井口,钻探员张雨问我。他指了指头顶的矿灯,笑呵呵地说:“不怕!我们的光在这儿。”
巷道像一条漆黑的巨蟒,吞噬了所有声响。泥浆没过脚踝,湿气黏在皮肤上,呼吸都变得沉重。巷道漆黑无光,车辆下到一定位置后,我们只能步行。头顶的矿灯和手中的电筒是仅有的光源。我背着氧气罐,拿着相机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这条巷道里,似乎没有尽头。
12小时!你能想象他们就是在这样厚重、黑暗、沉闷、湿热、寂静、压抑、没有信号的环境中,已经工作了整整2年多。
张雨告诉我,他们通常吃过早餐后就下井,工作12个小时,直到夜班人员接班,才能回到营地吃晚饭。
去年,他们钻出了243个孔,用钻头叩问了大地6万余米的脉搏——相当于钻透了7座珠穆朗玛峰!
地质人的光,就是互相照亮的路。这束微光,是黑暗中的火种,是地质人用血肉之躯点燃的信仰。
电话:每周2分钟的牵挂
在海拔5400米的西昆仑山,信号是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队员朱瑞辰的女儿总在视频里哭着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总在手机里?”他红着眼眶对镜头说:“妞妞啊,爸爸在找星星。等爸爸把山里的星星挖出来,就回家陪你。”
项目组在无人区,驻地只有3部卫星电话,为了保存电量,每个人每周只能给家里打2分钟的电话,报个平安。驻地海拔高,信号微弱,有时只能在外出补给时,到几百公里外找到一处信号,断断续续地跟家人说上几句话。
这通电话,是地质人对家人的“三行情书”。
从凛冽风雪中挤出的温柔,却让他们在风雪中站得更直。
执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远征
为了拿下在山西的第一个项目,刘梁在零下20度的雪天里,徒步8公里堵住客户的车:“您给我5分钟,就5分钟,我给您一个改变矿山的方案!”客户后来感叹:“我哪里是看中了方案?我看中的是他眼里的那团火!”
刘梁曾对我说:“那段日子,只有我一个人。站在山西的黄土高坡上,连自己的影子都觉得孤单。”
如今,他的团队用“被动源探测技术”点亮了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矿山。这技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地球深部的密码锁,开创了山西省内将综合微震监测系统融入矿山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先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逆行:向大地最深处亮剑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中饱含深情。在宜丰锂矿勘探中,张家琪喊出:“用手刨也要刨出来!”他们用“五队速度”刷新全局纪录——40天2万米钻探记录,那是汗水滴在钻杆上瞬间蒸发的速度。
在哈萨克斯坦,左德强用“塑料俄语”+手势比划出国际合作;在浙江铜山源,胡辉团队在“蒸笼工棚”里建模,提交了一个中型矿床;在永平铜矿,谢伟文钻进1062米的“地狱层”,奏响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时代强音。
山河为证,吾辈当燃
从1958年建队时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到今天的无人机、三维建模、智能监测,变的是一代代地质人的工具,不变的是血脉里的誓言。
“向地球深部要资源”,而我们的答案早已刻在山河之间——
在江西60多个市(县、区)、国内10余个省市、境外10余个国家,始终不渝践行着地质人的初心使命。
在每一次用责任铸就生命防线的地灾防治行动中,
在每一个用匠心绘就美丽中国画卷的生态文明脉动里,
在每一步凭创新编织国土经纬的测绘产业跨越间。
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为了传递火炬。愿这束光,照亮你我,照亮地质人“为国找矿、服务发展”的万里征程。
(作者获宣讲决赛三等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