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科学防灾
——工程大队助力省属重点项目开展地灾调查评估工作
发布日期:2025-05-13 15:10暮春时节,处处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对地质工作者来说,春光之美虽令人陶醉,而充沛丰盈的雨水又令他们格外警醒,因为,这是一个容易滋生地质灾害险情的季节,也是需要地质工作者承担起地质灾害科学预警任务的关键时期。
近期,工程大队圆满完成了江西永新抽水蓄能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至此两年多来,工程大队先后完成了江西省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奉新抽水蓄能电站、铅山抽水蓄能电站、遂川抽水蓄能电站、赣县抽水蓄能电站、永新抽水蓄能电站等共6个一等大(1)型电站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评估面积共139.14平方公里,调查点合计813个,工程大队专业技术人员用自身严谨、过硬的专业技术科学助力省属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用地质人的执着奉献守护着一方百姓平安。
我省这六个抽水蓄能电站,均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每个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MW(4×300MW),每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都达几十亿,为“十四五”期间省属重点项目。电站主要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地面开关站及下水库、业主营地、施工支洞、溢洪道、地下洞室、石料场、弃渣场、道路建设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组成。其主要任务为发电,通过电能与蓄能的转换,实现电力系统的供需调节,对江西电网进行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对保障地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因电站建设的地理位置所致,其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这些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及时对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科学防灾和预警至关重要。工程大队主动对接地方企业,承揽了这项重要的任务。
厉兵秣马,踏实开展野外调查
承担该项工作的工程大队岩土工程院专门成立了抽水蓄能电站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小组。工作组在接到第一个抽水蓄能电站地质灾害评估任务的时候,从组长张玉生,到组员余彬彬、任擎武,都是第一次接触此类项目。因电站项目复杂,评估的工点多,涉及到道路、场地、大坝、库区边坡、采石场边坡等评估区域,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一级评估等级,相比其他同类项目来说工作难度要大了许多。组长张玉生带头,虚心向同行求教、自己边干边学、同时又边学边教,以“师带徒”的模式向组员手把手教学,保证了全体组员的共同进步。
他们认真研究和制定工作方案,首先依托传统工作方法,对调查区域的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及评估区范围内原有地质灾害点进行搜集、整理、初步研判,制定科学的调查路线。调查点大多位于山顶上的水库,车辆无法到达,需要项目组成员徒步前行。山路蜿蜒曲折,路况复杂,沿途要仔仔细细一边调查拍照,一边详实记录,经常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抢时间,抓效率,大家都是自带干粮充饥,两块面包、一瓶水就算解决了一餐,累了就地休息片刻又匆忙前行。最近开展的永新抽水蓄能电站地灾评估,恰逢初春,春天的山里天气变幻莫测,雨点说落就落,山路泥泞湿滑,一不小心就是一身泥巴。山顶上倒春寒的山风猎猎,爬了一身汗的队员再被山风一吹,瞬间又冷的一哆嗦。有的项目工作开展时间在酷暑、有些是在冬季,无论是烈日之下,还是寒风之中,队员们不辞辛苦,把困难踩在脚下,仔仔细细巡视着每一寸评估区。
工作小组在沿线地表调查
科技助力,快速提升作业效率
除了依托传统踏勘方法外,工作组利用无人机进行宏观的立体扫描分析,对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易发区域还需进行点对点详细踏勘确认。通过航拍让地质灾害区域全景无死角的展现,能更加清晰的掌握灾害风险点的长度、宽度、高度,使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全貌展示更直观和真实,工作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发展趋势,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无人机空中进行巡视判别
团队协作,确保成果编制质量
在后期的成果报告编制过程中,工作组明确成果报告编制内容进行合理分工,依托专业的制图及分析软件,对地质灾害区域的概况、灾害影响、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及措施建议,进行详细阐述。对工作过程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他们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并以相关规范为基础反复展开讨论、论证,慎重的得出最终结论。如今,他们已熟练掌握了相关工作方法、编制技能。在团队共同努力下,他们提交的报告文字阐述较为精炼准确、灾点附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成果报告质量稳定,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业主的信任,为后续的良好合作打牢了基石,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大队专业技术人员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治理防治工作中以精准的研判助力精准布防,为切实保障一方平安贡献江西地质力量。
(岩土工程院 任擎武 陈青/文 任擎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