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中国)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九游(中国) > 集团要闻

“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决赛获奖作品

发布日期:2025-05-13 15:29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地质精神,持续唱响江西地质声音,近期,省地质工会、省地质系统团工委、局宣传处联合举办了“传承地质精神 彰显青春担当”职工宣讲大赛。大赛经初赛、决赛,省地建投2名选手获得决赛奖项。集团官网对进入决赛的2篇宣讲稿刊发以飨读者。

地质弦歌不辍 青春谱绘华章

有色建设集团 张丽楠

 

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是地质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在杳无人烟的漠海林原中,还是在熙来攘往的喧嚣闹市里,有色建设集团的青年们始终铭记初心,用实干苦干、巧干能干绘就青春底色。一处处绿水青山、一栋栋万丈高楼、一条条通衢大道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付出。

张丽楠在决赛中演讲

科技赋能,装点青春赛道

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早,赣地佳苑项目部智慧展厅内人头攒动,青年安全员邹思桐正在为新进场工人进行VR安全交底。

看着冷冰冰的VR虚拟一体机,班组长王建国半信半疑地说:“这玩意儿能让人体验虚拟现实?”邹思桐一边熟练地调试着设备上的参数,一边泰然自若地协助王建国佩戴好VR眼镜:“你试试便知!”只见屏幕上,未遵守安全操作标准的“数字化王建国”从百米高空坠落,吓得他脊背发凉,一把摘下眼镜。邹思桐用高新技术给在场的工人上了一节可感可知的安全课。

以往安全检查,邹思桐总要深入现场反复地看摸敲照、靠量吊套。各类安全日志、施工日志等纸质文件堆积如山。如今,星罗棋布的AI智能监控摄像头对施工现场进行无死角深度扫描,并通过智能工地系统将安全隐患、质量缺陷传输到手机终端。邹思桐触动指尖,下发电子版整改通知单,实现无纸化办公。

为搭建智慧展厅,邹思桐或是一整天“钉”在工位上查资料,或是四处奔走向专家请教,逐渐成长为公司首批“智慧能手”。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项目获得“江西省房屋市政工程智慧工地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克难攻坚,挥洒青春风采

2024年,波黑重要水道比斯特里卡河上三个水电站施工正酣。9.6千米的引水隧洞每2米爆破一次,项目负责人王冰便钻进阴暗、闷热、潮湿的隧洞“肚子”中,开展全面“体检”。他时而摆好全站仪核准掘进方向和位置,时而爬上脚手架,用手电筒观察内壁的防渗漏处理。每日走出如蒸笼般的隧洞时,他早已全身湿透、污泥遍体。

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工程区,河谷深切,千峰排戟,万仞开屏。2024年初,新婚宴尔的王冰毅然选择来到这人烟稀少的异国他乡。“虽然辛苦,但是得到的锻炼也很多。”在层层困难面前,王冰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当大家对着陌生的欧洲环保法规面面相觑时,王冰带领团队日夜翻译、研读27份法规条文。面对“前一刻如花岗岩般坚硬,后一秒似豆腐渣般破碎”的喀斯特地质溶洞,王冰创新应用三维地质雷达与动态支护技术,将坝基沉降误差严控在设计标准内。王冰还利用BIM模型,优化隧洞爆破参数,使单循环进尺效率提升22%。

为此,王冰受到了监理米洛拉德·约万诺维奇的褒奖:“用你们中国南昌话说,这小伙子‘恰噶’。”

绿色转型,澎湃青春力量

近年来,“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在豫中大地徐徐展开。王依健所在的河南洛阳微风发电项目便是试点工程之一。项目建成后,一座座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低速垂直轴智能微风风力发电机将矗立山头,迎风旋转,让每一缕微风点亮万家灯火。

从一地一石的勘探,一砖一台的基础建设,到一梁一柱的塔架安装,王依健在学习中成长。

他潜入书海,参详2米/秒低风速的动能转化原理;他遍访厂家,寻找最佳轻质高强材料制作桨叶;他参加观摩培训,细究规范条文,为项目的稳步进展贡献青春力量。

随着塔架逐渐“长高”,王依健时常要爬上30多米的高度查看施工。回想起初次登塔的场景,王依健历历在目:“刚上塔架,双腿就不由自主地哆嗦,大气儿都不敢喘。”夏季,头顶酷日,皮肤被晒得褪去了一层又一层;冬季,北风凛冽,手指常常冻得通红皲裂。王依健却说:“我们要做地质精神坚定的继承者、弘扬者。”

在有色建设集团,有一批像邹思桐那样的青年代表,他们忠诚、奉献、坚韧、卓越,将青春融入国家发展进步中,在勇挑重担、不懈奋斗中续写地质华章。

作者获宣讲决赛优秀奖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中煤国际 柯漪宁

 

2025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来聆听地质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铿锵足音。

柯漪宁在决赛中演讲

我手上的是一枚鸡蛋,这个鸡蛋的背后,是一条路的故事。马哈扎扎镇,距离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50多公里。这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镇上1.2万多名居民近三分之一靠饲养母鸡、销售鸡蛋为生,是名副其实的“鸡蛋村”。可是,通往首都鸡蛋市场的颠簸山路让蛋农们叫苦不迭,鸡蛋破损率非常高,到鸡蛋市场的时候,经常“鸡飞蛋打”。于是一个满载当地人民希望的公路项目,在中国政府的无偿援助下启动了,这就是援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

2022年3月8日,历时3年多,这条鸡蛋路修成了。这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不仅将原本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更将原本20%的鸡蛋破损率降低至1%以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沿路而居。鸡蛋路,还成了网红打卡点。当地居民用温暖和善意,陪伴着江西中煤人,度过了在马达加斯加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条路,丈量着地质人砥砺奋进的长度,让双方的友谊之花越开越盛。

这是一杯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非常平常,可对于非洲西部的加纳,却十分珍贵。尽管加纳地处热带,但地下水资源的获取并不容易,在中国南方挖几米就能见到地下水,而在加纳,即便挖到五十米深,也未必能找到水源。技术差装备落后,水处理简陋,当地人百姓为水苦不堪言。江西中煤的团队来到了加纳,为老百姓找井找水。黄献州就是其中一员,“我要秉持工匠之心,让当地居民都能喝上健康之水。”就是他和团队的口号。

加纳岩石硬度高,地下水位深,这使得打井的难度大大增加。炎热的气候和肆虐的蚊虫给团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经过不断地努力,工程队从最初打一口井需要5天的时间,到后来一天就能完成一口井,成功率高达 80%。3年的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加纳,在 832 个村庄成功打井1029口。这些水井为 50 万加纳人民提供了清洁的水源。在出水时刻,当地村民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来表达喜悦之情。团队打完了井,又继续到别的国家“向下扎根”,而这杯水,见证着地质人攻坚克难的深度,将希望甘霖引向大地居民。

这是一本双语教材,使用它的是缅甸曼德勒工业培训中心的老师们。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访,与缅甸元首共同见证签署三十三项中缅双边合作项目的其中一个。

“援外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它事关大国外交,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只有思想上的‘破冰’,才有行动上的突围。”项目部坚持从细处着眼,推行属地化管理,聘用当地员工占比超70%,聘用掌握中、缅双语的缅甸籍员工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为当地解决了就业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中国古话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散发光芒。援缅甸曼德勒工业培训中心升级改造项目,正逐步发展成为江西省推动“职教出海”战略的重要平台之一。2023年底,18 名缅方教师赴江西九江,开展了为期 3 个月的技能培训。从中国江西到缅甸曼德勒,这场2年10个月的“山海之约”,跨越了2500多千米,见证了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不平凡之路。

这本教材,传递着地质人基建赋能的温度,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长度、深度、温度三个物品背后是地质人的精神品格,这三个小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但地质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却讲也讲不完。时代各有不同,但青春一脉相承,一个岗位,一份责任;一种坚守,一面旗帜。这些地质青年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完美诠释了“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体现了地质青年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作者获宣讲决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