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说|争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三)
发布日期:2025-05-16 09:29编者按:五四青年节前夕,大队召开2025年青年工作会,汇聚青春力量,共话使命担当。会上,多名青年代表立足工作岗位、结合人生阅历,分享成长感悟与奋斗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地质青年的蓬勃朝气与进取精神。这些发言,是青春奋斗的生动注脚,更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与他们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青春与时代同行 谱写生态华章
地质灾害防治分队 傅赫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青春力量正熠熠生辉。作为生态大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能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并在工作中收获了深刻的感悟。
多元与包容
自从加入江西地质系统这个大家庭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地质工作的多元化特质与队伍的包容性。与一般单位不同,我队的业务广泛分布于各地,从新疆广袤戈壁到西藏巍峨雪山,地质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仅如此,我们的业务触角还延伸至全球多个大洲,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我们的队员来自五湖四海,像黄果树之乡贵州、九州腹地河南、闽越故地福建、江淮大地安徽以及烟雨江南江苏,等等。在日常交流与协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为团队注入丰富的活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氛围。
对于青年一代而言,这种多元文化和包容氛围是成长的宝贵土壤。我们在文化的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拓宽视野,避免陷入单一领域的局限,从而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挑战与成长
立足当前岗位,我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来自新业务领域的难题。生态治理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领域与传统认知存在差异,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探索、钻研。例如,在赣州某地下水污染治理项目中,我们需要针对工程实际有效控制地下水中的石油烃污染。这一过程涉及工程设计、药品采购、详调方案制定以及工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每一项都是对我们能力的考验,也是成长的契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 青年正应在挑战中砥砺前行,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我。
在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培养下,在同事们的热心指导帮助下,我迅速融入了单位的工作氛围,并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去年,我与同事共同完成了面源污染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今年,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编制也即将收官。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我深知学无止境,唯有在自身的领域深耕细作,持续学习进步,不断突破舒适区,才能实现单位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
理想与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希望,其中首要的便是树立远大理想。理想犹如灯塔,为青年人指引前进的方向,赋予精神内核。一个平凡人拥有了理想,便有了不凡的人生追求。对于个人而言,志存高远决定了青春的价值与分量。有了鸿鹄之志,才能在奋斗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少走弯路。“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明确目标的人,世界都会为其让路;反之,若没有方向,任何风都可能成为逆风。
然而,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脚踏实地。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它将抽象的愿景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路径。作为青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诸多诱惑,我们容易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此,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清晰合理的工作和生活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规划,我们能够抵御外界干扰,坚定地朝着理想迈进。
作为地质人,我们从机关到村部,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时刻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唯有以一流的业绩书写精彩人生。
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中,青春与时代同行。我们将继续以多元包容的胸怀、直面挑战的决心、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规划,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地质新人的选择、磨砺与攀登
农业地质分队 刘涛
在地质行业的漫漫征程中,无数追梦人用脚步丈量大地,以汗水浇灌理想。有幸接触并加入这一行列,追随前辈的脚印先前进发。虽入行不就,却倍享荣光。“选择、磨砺与攀登”是我对近一年成长的概述。
选择地质行业,最初并不全是浪漫的“山河梦想”,而是现实和情感交织的结果。去年毕业季,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面临就业压力。投递的大量简历石沉大海,让我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产生迷茫与怀疑。关键时刻,家人一句“地质这行虽然辛苦,但能实实在在为家乡做点事”,如同一束光穿透阴霾。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这份扎根家乡、建设故土的朴素愿望,成为我心底最坚定的力量。最终,我毅然报考大队地质技术岗,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懈努力,正式成为这个温暖集体的一员,开启了与地质事业的不解之缘。
真正的成长始于踏上野外作业的土地。初入鄱阳县莲花山萤石矿勘察项目时,我还是个地质 “小白”,连罗盘的使用都显得生疏笨拙。首日野外作业,我手持罗盘,却因操作不熟练无法准确测量产状;首次进行岩芯编录,面对岩芯箱内形态各异的石头,完全分不清蚀变界线,只能站在原地发愣。好在项目组的同事们给予了无私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专业知识,手把手传授实践技能。从辨认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的细微差异,到反复示范产状测量的正确方法,再到指导钻孔编录与软件制图,他们倾囊相授让我逐渐摆脱困境。
经过数月的艰苦学习与实践,我慢慢掌握了野外工作的门道。知道怎么通过岩石的“芝麻点”判断蚀变程度,学会在复杂地形中选择最佳观测点,懂得通过钻孔编录还原地下矿体的脉络。记得在一次野外勘探的工作中,有人说“干地质,就是要从学会和石头交朋友开始”。这句话也让我至今受益匪浅。
野外工作的艰苦超乎想象,烈日暴晒、风雨侵袭、山路崎岖都是家常便饭。但当一本本凝聚着团队心血的地质报告整理完成,当一张张图纸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找矿成果时,我真切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浪漫与价值——在岩芯箱里,我仿佛能阅读地球数十亿年的沧桑年轮;在等高线间,我勾勒出大地最动人的诗行。而与同事们在野外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日子,更是成为了我最珍贵的回忆。那些一起分享的饭菜香,共同撑起的雨伞下的温暖,都化作深厚的情谊,镌刻在我的成长道路上。
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我对未来逐渐有了清晰的规划与坚定的决心。积极投身分队的各类项目,主动向同事和前辈虚心请教,不断汲取经验。同时,要致力于掌握高精度遥感解译、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在野外实践中培养“从岩层读历史,以微观见宏观”的专业思维,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野外工作模式。我希望通过一个个项目的磨砺,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践行地质人的时代使命,实现个人价值与行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从1958年省局成立时依靠手绘地图开展工作,到如今借助无人机实现三维地质建模;从老一辈地质人“一把锤子走天下”的艰苦创业,到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卫星视角+显微镜思维”的创新实践,虽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一代代地质人“忠诚、奉献、坚韧、卓越” 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之心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