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铸就地质梦
——记局五四奖章(集体)地勘公司
在赣鄱大地的崇山峻岭间,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5岁,却肩负着“为国找矿”的重任;他们脚踏泥泞、披荆斩棘,用青春热血在深山密林中探寻宝藏。他们,是第三大队九江中核二六七地质勘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勘公司”)的年轻团队。
党建引领:筑牢使命担当的红色堡垒
地勘公司将“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融入血脉,作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队伍,他们始终以党建引领推动资源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支部通过“项目+党建”模式,将组织生活与业务攻坚深度融合。2021年,在宜春含锂瓷石矿整装勘查中,党员带头驻扎一线,历时5个月探明超大规模锂矿床,为助力“亚洲锂都”建设奠定资源基础。
党员突击队开展郭家坪钒(铀)矿详查放射性测井工作
“党员冲锋在前,就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院长彭波的话语彰显先锋力量。2022年宜丰县石家里陶土矿(含锂)普查项目冲刺阶段,党员带领团队3个月完成104个钻孔、6.7万米钻探及3.4万件样品测试。技术骨干夏小亮腿部受伤包扎后返岗,坚持“任务不等人,党员不掉链”。在甘坊岩体西部稀有金属矿普查和郭家坪稀有金属矿详查中,党员牵头成立找矿突破小组,日夜奋战、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探明两处中型战略能源金属矿床,让深埋地底的宝藏重见天日。
科技赋能:打造资源勘探的“智慧之眼”
“过去靠铁锤罗盘,如今靠无人机和大数据!”项目负责人陈骏手持高精度放大镜,对着岩心样本娓娓道来。
这支年轻团队配备浅层地震仪、伽马能谱仪、放射性定向γ辐射仪、放射性测井仪、高密度电法仪、激电中梯电法仪、手持快速分析仪、无人机航测系统等,并运用MAPGIS、3DMine等三维建模软件,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勘查体系。
在修水县杨梅埂矿区,当传统地质锤遭遇“真假李逵”岩性迷局时,团队通过无人机快速勾勒矿区三维数字孪生体,利用放射性测量设备作透视之眼,精准定位含矿地质体走向,将钻探效率提升40%,钻孔见矿率100%,让3年普查工作淬炼出中型钒矿的璀璨结晶。
在武宁下车钒矿普查项目,面对构造复杂、岩性杂乱等难题,团队将ARCGIS软件当成数字罗盘,在亿万数据颗粒中搜索异常点位,最终在构造杂岩带中锁定关键含矿层位——科技让地质工作“大海捞针”变成“精准定位”。
人才强基:锻造青年成长的地质摇篮
33人的团队中,高级工程师占比近四成,青年职工比例达63.6%,研究生、本科生占比超90%。通过“导师带徒”“项目练兵”等机制,让青年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95后女地质研究生胡寅秋的成长便是缩影。入职后,她在导师指导下参与钒矿勘探,从岩心编录到三维建模,逐步成为项目组核心成员。在修水县杨梅梗矿区钒矿普查中,她和团队完成14个钻孔、3180米钻探量,用严谨的编录攻克技术难题。“前辈手把手教,项目实打实练,这是最宝贵的学习机会。”她说。
团队还定期举办技能比武,在2024年在江西省振兴杯地质系统职业技能大赛(三维建模技能竞赛)取得了团体三等奖,在宜丰县石家里陶土矿(含锂)普查项目劳动竞赛获得地质局团体二等奖,在宜春地区含锂瓷石矿整装勘查项目劳动竞赛获得地质局团体三等奖等集体荣誉,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活力。
服务大局:扛起资源安全的“国之大者”
“大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找发展急需的矿!”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准则。
在江西省奉新县洞上铀多金属矿测量剖面的途中
近年来,地勘公司承担中央财政项目2项、省地勘基金项目6项,直接服务国家新能源战略和江西省资源保障需求。近3年,公司累计提交氧化锂金属量近数百万吨,氧化铷金属量十余万吨,钽铌矿金属量数千吨,锡金属量数万吨,钒矿资源量数十万吨,提交某矿资源量达中型规模,探获5个大中型矿床。
地勘公司的荣誉墙上,九江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局找矿突破奖,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局先进集体等荣誉奖牌熠熠生辉。
山河无言,青春作证。这群年轻的地质人,在赣鄱大地续写着新时代的“寻宝传奇”。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曲资源保卫战的赞歌,更是一份“国之大者”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