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奋斗赴山海
——致每一个平凡亦有光的地质儿女
发布日期:2025-05-08 16:05省地调院基础所 安风琴
在每年最后一天,我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如约而至的新年贺词,看一看这一年我们的“成绩单”,听一听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
安风琴在决赛中演讲
让人激动的是,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点赞青年一代“昂扬向上、自信阳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该以何种姿态面向未来、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我们当掷地有声:有我,定以青春赴山海星河。
2022年10月,一封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跨越千山万水,从北京到山东,从山东到全国。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艰巨而神圣,江西地质人以一种远征者的姿态,再一次集结、宣誓、出征!
记得那是在2022年茅岭项目推进时,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开工后,思想一刻不得松懈。5+2,白+黑是常态,白天,山林中穿梭着我们坚韧的身影,深夜,继续整理记录本、清理样品,从剖面图上的钻孔定位、到岩心编录的岩心牌固定再到储量估算的数据录入,每一个环节,都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号。
“山再陡,我们也要攀上去!”
“林再密,我们也要闯过去!”
抬设备、扛钻杆,轰鸣的钻机响彻整个山野。我们在2.6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正是憋着一股不找到大矿不服输的劲儿,最终在三个月内一体完成“普-详-勘”工作,查明氧化锂资源量89万吨,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
如果说茅岭项目的速度是1.0的话,那华友项目的速度就是2.0。2023年奉新华友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地质人接续奋斗,地质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例证。
2023年8月奉新华友项目正式启动。
10月完成168个钻孔、3万米钻探任务;
11月完成野外验收;
12月取得评审备案,探获了氧化锂63.8万吨,不到五个月时间即取得的储量备案证明,创造了单位有史以来从开工到备案最快记录。正如95后采样组组长张子露在完成了1.7万件样品的采集、数据分析管理及钻孔岩心摆放入库工作后如释重负的说道:我们青年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
地质人的青春,注定与山川河流为伴、与岩石地层为伍。在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时,两三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为此我曾做过一个统计,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年均野外工作天数为230天左右,那些常年坚守在边疆、雪域高原的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天数高达300多天。有这样一支队伍,从2000年的西藏区调队,到如今的新疆、西藏分院,尽管时代更迭,但地质人面对恶劣环境,毫不退缩的精神从未改变。
为积极响应局党组号召,在地质援疆工作部署之初,就收到众多技术骨干请战书,这其中不乏即将退休的60后同志。在问及他决定初衷时:随时接受组织挑选,是他的回答。八个字,简洁有力,是地质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坚守,在全面实施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才能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梦想、热爱和探索中,专业能力不该是我们成长的阻碍,除了拼搏与守望,我们要时刻保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警醒,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途径开展学习,一如当下地质大讲堂、微课堂的举办,既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使命的感召,在提升我们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引导大家学地质、知地质、爱地质。我始终坚信哪怕是微小的改变、点滴的进步,只要大家全力以赴也终将汇聚起磅礴向上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奋斗者的姿态,更是奋进不止的常态。
从山水林田湖草到金戈铁马阳关,地质人奋进致远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起点,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些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见证了我们地质人不屈的精神,但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远的路都挡不住地质人前行的脚步,因为坚信,我们留下的印记如同镌刻于大地上的岩层不可磨灭,我们相信可以在大山深处看见繁华,可以在独孤中看见成功,可以在卑微中看见骄傲,相信所有的奋斗都通向美好,相信青春,值得燃烧。
(作者获宣讲决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