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驼铃叩响青春密码
--记2024年度局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游伟华
在地质勘探的浩瀚征途上,有这样一位90后青年,他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汗水书写青春华章。省地调院矿产所新疆分院副院长游伟华,以勤勉为舟、以坚韧作桨,深耕地质领域。他在野外勘探一线披荆斩棘,将一项项艰巨任务化作亮眼的工作实绩,书写着新时代地质人的奋斗答卷。
勇赴新疆 担当使命启新程
2025年,局党组发出地质援疆倡议,游伟华积极响应,主动请缨,毅然踏上远赴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的征程。阿图什市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地形复杂险峻,山峦起伏,坡度陡峭,深邃的切割地貌为地质勘探工作设置了重重阻碍。然而,游伟华带领团队无畏艰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稳步前行,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推动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
初征高原 热血浇筑地质情
高原,被视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第三级”,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甚至潜藏着生命危险,这是人们对西藏雪域高原的固有印象。2019年,单位承接西藏电磁测量项目,工作区海拔处于4500-5000米的高度。游伟华主动站了出来,尽管内心忐忑,但他毅然选择迎难而上,将满腔热血挥洒在唐古拉山口的雪域高原之上。项目期间,高反症状如影随形,嘴唇发紫、胸闷气短、腹泻呕吐、头痛失眠等折磨着他。加之高原天气变幻莫测,即便酷热难耐也不敢轻易减衣,因为在这片纯净而又危险的土地上,一场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危及生命。即便如此,游伟华和团队成员依然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再踏雪原 坚守初心谱新篇
2020年12月,单位承接西藏铅矿尽职调查项目,工作区域海拔4200-5000米。彼时的江西已是寒风刺骨,而西藏更是雪虐风饕,气候恶劣。但游伟华毫不犹豫,背起行囊,再次踏上雪域高原的征程。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飞机降落在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后,他顾不上舟车劳顿,立即投身工作。熟悉却又陌生的高原环境,让他再次遭受呕吐、头痛等高原反应的侵袭。高原的野外工作生活充满艰辛,凛冽寒风中,他认真编录探矿工程;皑皑白雪里,他仔细核查孔位。冰雪覆盖的路面阻碍车辆前行,冰冷坚硬的岩心却无法冷却他的工作热情。漫天飞雪落在帽檐,皑皑白雪留下他坚定的足迹,他以梦为马,在这片高原上再次书写着自己的地质故事。
爱岗敬业 青春无悔铸担当
地质工作向来艰辛,但游伟华却对这份事业饱含热爱,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是父母眼中孝顺的儿子,是妻子身旁坚实的依靠,更是两个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但在地质工作的漫漫征途上,他却将身影深植于野外一线,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坚守诠释责任。
在负责山东省招远水旺庄和李家庄金矿资源尽职调查项目时,作为首次独立负责项目的“新人”,游伟华勇挑重担。该项目是对超大型金矿的资源尽职调查,涉及资料繁杂。他白天奔波于野外,晚上常常加班至深夜。同事们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笑着说:“作为年轻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工作能让我学到更多地质勘查理论知识,积累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最终,
他凭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出色成果赢得业主信赖,为上市公司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地质储量依据,以专业与担当在行业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游伟华,这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短短几年间,涉足铜、铅、锌、银、金、铀等多种金属矿勘查领域,更是两次勇闯西藏高原。他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将江西地质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雷锋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个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你的岗位。”游伟华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肩负起不平凡的使命,用点滴付出诠释着新时代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地质征程仍在继续,未来,他将继续谱写更加精彩的地质乐章。
(涂梓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