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游(中国) > 地调新闻

且以奋斗赴山海

——致每一个平凡亦有光的地质儿女

发布日期:2025-05-09 11:15 点击量:

编者按:5月8日,局职工宣讲大赛决赛在昌落下帷幕,我院基础所职工摘得冠、亚军,现将其演讲文稿在院网展示,供学习参考。

省地调院基础所  安风琴

在每年最后一天,我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如约而至的新年贺词,看一看这一年我们的“成绩单”,听一听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寄语。

安风琴在决赛中演讲

让人激动的是,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点赞青年一代“昂扬向上、自信阳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开展工作、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我们当掷地有声:“我们,定以青春赴山海星河。”

2022年10月,一封写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跨越千山万水,从北京到山东,从山东到全国。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江西地质工作者以一种远征者的姿态,再一次集结、宣誓、出征。

记得那是在2022年茅岭项目推进时,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开工后,思想一刻不得松懈。“5+2”“白+黑”是工作常态。白天,山林中穿梭着我们坚韧的身影;深夜,继续整理记录本、清理样品,从剖面图上的钻孔定位、到岩心编录的岩心牌固定,再到储量估算的数据录入,每一个环节,都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号。

“山再陡,我们也要攀上去!”

“林再密,我们也要闯过去!”

抬设备、扛钻杆,轰鸣的钻机响彻整个山野。我们在2.6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正是憋着一股不找到大矿不服输的劲儿,最终在3个月内一体完成“普-详-勘”工作,查明氧化锂资源量89万吨,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

如果说茅岭项目的速度是1.0的话,那华友项目的速度就是2.0。2023年奉新华友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地质人接续奋斗、地质精神薪火相传的最好例证。

2023年8月,奉新华友项目正式启动。

10月,完成168个钻孔、3万米钻探任务。

11月,完成野外验收。

12月,取得评审备案,探获了氧化锂63.8万吨,不到5个月时间即取得的储量备案证明,创造了单位有史以来从开工到备案最快记录。

95后采样组组长张子露,在完成了1.7万件样品的采集、数据分析管理及钻孔岩心摆放入库工作后,如释重负又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青年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

地质人的青春,注定与山川河流为伴、与岩石地层为伍。在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时,两三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为此我曾做过一个统计,一名地质工作者,年均野外工作天数为230天左右,那些常年坚守在边疆、雪域高原的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天数高达300多天。

有这样一支队伍,从2000年的西藏区调队,到如今的新疆、西藏分院,尽管时代更迭,但地质人面对恶劣环境、毫不退缩的精神从未改变。

为积极响应局党组号召,在江西地质援疆工作部署之初,就收到众多技术骨干请战书,这其中不乏即将退休的60后同志。在问及他请战初衷时,“随时接受组织挑选”是他朴实无华的答案。8个字,简洁有力,是地质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坚守,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才能将能源资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又再一次想起习近平总书记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梦想、热爱和探索中,专业能力不是我们成长的阻碍,除了拼搏与守望,我们要时刻保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警醒,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途径开展学习,一如当下我局地质大讲堂、地质微课堂的举办,既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使命的召唤,在提升我们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大家一起学地质、知地质、爱地质浓厚氛围。我始终坚信,哪怕是微小的改变、点滴的进步,只要大家全力以赴,必终将汇聚起磅礴向上的力量。我想这就是奋斗者的姿态,更是奋进不止的常态。

从山水林田湖草到金戈铁马阳关,地质人奋进致远的脚步从未停歇。站在新征程又一新起点,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些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见证了我们地质人不屈的精神,但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远的路都挡不住地质人前行的脚步,因为坚信,我们留下的印记如同大地上的岩层、如同地质人的脚印不可磨灭。

我相信,可以在大山深处看见繁华,可以在独孤中看见成功,可以在平凡中看见自豪,相信所有的奋斗都通向美好,相信青春,值得燃烧。

(作者获宣讲决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