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游(中国) > 地调新闻

雪域铸剑:三代地质人的第三极远征

发布日期:2025-05-09 11:18 点击量:

编者按:5月8日,局职工宣讲大赛决赛在昌落下帷幕,我院基础所职工摘得冠、亚军,现将其演讲文稿在院网展示,供学习参考。

省地调院基础所 谢张闽

这段旋律(注:歌曲《青藏高原》旋律)想必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当我们沉浸在美妙的音乐,畅想着青藏高原的美景时,我们的地质队员们听到的“音乐”(注:青藏高原大风呼啸声),却是另一种“音乐”——那是地质锤敲击大地的铿锵节奏,是经纬仪在海拔5000米云端校准的星辰密码,是基础所整整25年战风斗雪的铸剑声。

谢张闽在决赛中演讲

这柄地质锤淬炼出的“倚天剑”,剑锋所指不仅是岩心奥秘,更是江西地质人镌刻在世界屋脊的报国情怀。

“地质报国,不负山河!”

破冰者:在世界屋脊的褶皱里前行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0年,一起来到故事的起点。

为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原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抽调一批精干人员组建了西藏区调队。从此,因为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蓝天白云衬托下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飘扬着“地质尖兵”这面鲜艳的队旗。

第一批区调队进藏的那天,剧烈的高原反应袭击着他们,队长谢国刚强打起精神,鼓励队员说:“关键时刻党员干部一定要顶住,绝不能当逃兵!”

10年后,胡为正接过谢国刚手中的队旗,继续带领他的队员靠两条腿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在两任队长的先后努力下,艰辛的付出换来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造了青藏高原第一轮、第二轮空白区1:25万大调查两连冠。

记得在隆格尔矿产调查项目中,海拔6000米的高山鞍部横亘眼前,汽车却只能止步于4800米处。队员们果断扛起设备下了车,踩着冻土与碎石开始徒步攀登。他们贴着近乎垂直的雪坡匍匐测绘,在含氧量不足60%的空气里完成了采样、拍摄与记录。收队下撤时,缠在腰间的测绳险些断裂。事后队员们却笑着打趣:“绳子能断,地质人的使命不能断啊!”

当被提起勘探途中最危险的遭遇,队员们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都习惯了。”

这句“都习惯了”,是由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堆积起来的:在野外现场时,险些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行走于山高坡陡的路段,被滚石砸伤;勘探时,迷路陷车和遇见野兽更是家常便饭。

这支区调队的队员们,有的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的是刚加入党组织的党员,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集结克服着不同的困难,都在那句“为国找矿、服务发展”里,喊出了只属于地质人的坚韧与倔强。

开拓者:用科技重构高原的经纬线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擘画了前进方向,也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注入了前行力量。江西地质人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行动、主动作为,西藏分院以“当先锋、打头阵”的担当姿态,奋勇向前再出发。

分院长卢赛强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而当被提起这份荣誉时,他这样说道:“荣誉代表过去,未来在于创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将以此为起点,带领西藏分院践行老西藏分院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用我们的专业技术继续为藏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是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4年,西藏分院首次引入无人机测绘。卢赛强将传统手绘地图、卫星影像图、三维建模图并列挂在墙上,忍不住感慨:“以前是‘人找矿’,现在有科技赋能,我们找矿报国的初心更加历久弥坚。”

在承担西藏县域级草原确权工作项目时,队员们白天背着全站仪翻山越岭,夜晚在工作站用藏汉双语绘制权属图。最终颁证速度位列日喀则市各县区第一名。

从单一测绘到多领域融合,从基础调查到产业支撑,西藏分院的旗帜上又添上省直机关和我局 “四强党支部” 的金穗。

但卢赛强始终记得在海拔6000米调试无人机时,老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的场景:“他们抚摸着新设备说,当年的经纬仪要是有这本事,咱能多跑三个山头。”

继承者:在青春赛道续写地质荣光

就在2024年的五四青年节,陈志远荣获局优秀团员青年称号。他拿着证书不禁回忆起师父卢赛强带他第一次出野外时的场景,眼中满是敬佩:“师父一手拿着仪器,一手拿着笔,能从等高线间距看出山体滑坡的风险。”

这份“传帮带”的师徒情,让陈志远对西藏分院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羌塘无人区,26 岁的扎西加措用北斗定位仪标记着每一处矿化点;在那曲工作站,23岁的白玛正用电子探针分析青藏高原的 “基因密码”。

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年轻地质队员投身高原一线,主动融入“为国找矿、服务发展”最前沿。他们在艰苦中磨砺意志,在奋斗中淬炼成长。

“用脚步丈量高原”到“用科技赋能勘查”,变的是装备,不变的是“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

当新一代地质人在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升起无人机,镜头里不仅有壮丽的雪山,更有前辈们用青春铺就的勘探之路。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海拔高追求更高”的信念,在地球第三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传奇。

(作者获宣讲决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