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说|争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一)
发布日期:2025-05-09 15:53编者按:五四青年节前夕,大队召开2025年青年工作会,汇聚青春力量,共话使命担当。会上,多名青年代表立足工作岗位、结合人生阅历,分享成长感悟与奋斗故事,展现出新时代地质青年的蓬勃朝气与进取精神。这些发言,是青春奋斗的生动注脚,更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与他们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地质工作是一种态度
绿色矿山建设分队 周宾
“态度”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在所经历的每一次野外作业、每一个深夜写报告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明白,地质工作说到底就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它不在口头上,而在汗水里、泥土里、岩心之间。
不畏艰难,是“能吃苦、肯吃苦”的态度
2023年,我随项目组赴所罗门群岛开展野外地质工作。那里是原始热带雨林,没路、没信号,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景象。一次外出采样,我们从早上出发,直到下午四点半还未抵达采样点,回程的道路已被上涨的河水吞没。于是,只能爬上陡崖、翻山越岭,在天黑前赶回营地。
崖陡如墙,我们抓着树根和藤条向上攀爬。暴雨突至,汗水和雨水交织,我竟一手抓到蚂蚁窝。转头一看,几只硕大的蚂蚁正在我手背上狠狠的撕咬,拔都拔不出来。陡坡湿滑,一爬一滑,腿部肌肉几次痉挛,最终我和同事吴文钧力气耗尽,只能抓着树根大口喘气。
那一刻,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体会到:地质工作不只是专业技术,更是“能吃苦、肯吃苦”的态度。
勇于担当,是扛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的态度
2021年,我参与了茜坑锂矿的报告编写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所在团队完成了江西省第一份大型锂矿勘探报告。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甚至在半夜醒来后,又爬起来继续写。中秋三天假期,我们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用满身疲惫写出了一份“多年难得一见的好报告”。
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其实就是“睡觉”。当我看到资源量估算图终于清晰完整,看到团队一个字一个字“啃”出来的成果,我明白了:地质人的“担当”,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把事做得漂亮,是扛得住压力、打得了硬仗的态度。
精益求精,是“愿钻、能钻、爱钻”的态度
去年,我有幸参加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备赛期间,我们三人组队,彼此鼓劲、攻克难题,最终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说到底,这份成绩,不是靠“聪明”或“天赋”,而是靠那份“愿钻、能钻、爱钻”的态度,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
创新发展,是保持“开放进取”的态度
从过去画二维剖面图,到现在运用三维建模软件,我们正在逐步用“可视化”来重构地质工作。去年在所罗门群岛,我带去了国产三维建模软件,与澳方的模型对接。
现在讲矿业“走出去”,我认为“走出去”不仅是走出去采样,更是带着中国地质人的技术和能力,走向国际;同时,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带进来”。在发展中,我们时刻保持着一份“开放进取”的态度。
回顾过往经历,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从事地质工作,没有所谓的“高光时刻”,更多的是在深山密林的寂静中、在无数张图纸和岩心之间,默默耕耘,脚踏实地地为国家能源安全、矿产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工作不一定耀眼,但值得热爱。它考验的不只是体力和脑力,更是一种态度——在无人注视之处,依然选择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人生最美的风景,不在城市高楼,而在那些被脚步丈量过的山川。”愿我们每一位地质青年,都带着热爱,带着态度,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奋斗基层一线 锤炼青春本色
水工环地质分队 蔡佳佳
我深知,新时代的团员和青年是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创新驱动的主力军、社会治理的生力军,以青春热血铸就国家发展“硬核动能”。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扎根在基层,把青春熬成生产线上的钢水,浇筑进每一个项目最吃劲的承重梁,先后参与地质矿产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的工作。
从起初入行业时的懵懂,到如今进一步提升认知、洞悉形势、推动工作,这段不可跨越和逆转的人生经历,让我对岗位工作、对人生坐标、对地质事业加深了认识,增进了感情,充满了期待。
作为一名生在盛世的青年干部,我始终牢记: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心怀梦想,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以“后浪”之担当谱写青春之华章。
勇于尝试,为人生注入“强心剂”
初入地质行业时,我也有过迷茫和困惑。出身于农村的普通家庭,通过努力学习才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然而,因工作需要又重返大山,人生轨迹似乎形成了“闭环”。记得第一个工作地点是省级财政资金出资的新干县地勘项目上,在野外一待就是300余天。每天背着沉重的地质工具和样品,穿梭于荆棘丛生的山林中,既要忍受蚊虫叮咬,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项目驻地电脑没有网络,手机只有2G网,对外沟通只能打电话,工作、生活环境很“原始”。此外,项目槽探、钻探施工难度大,林地业主不同意施工或要求高额补偿,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重重困难下,心里多次打退堂鼓。好在当时,听进去了部门领导的几句话,“要干一行、爱一行”“碰到问题和困难,不要自乱阵脚,扎实去做,自然能解决”。老一辈献身地质事业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发了我的斗志。于是,咬紧牙关主动适应野外工作节奏,摸索与当地村民的沟通方式,逐一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目标任务。自己在亲身实践中慢慢体会到,地质工作并不是外界传闻的那么艰苦和枯燥。这正像是与大自然对话,我们用工具和技术方法去“听懂”它的语言。当找到一处矿床,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后续,不管是对新区域开展地质勘查,还是转型到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环评、场调等新领域,我始终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尚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变换角度思考,多归纳总结,坚定不移去实践,各方面都会有成长和提升。
加强学习,为工作装上“定心盘”
刚到野外作业,突然发现书本上的理论与眼前的实践大相径庭,在校园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支撑实际生产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匮乏让我倍感压力。面对复杂多样的地质现象和生态环境问题,我时常不知所措。依赖前辈们的指导,在当时这是最好的捷径。此后,我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一旦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外出勘查,我就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方法,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不仅如此,工作闲暇时间,细致研读行业规范标准和文献,不断充实实用的知识。
经历数个项目的实践锻炼,总结各领域专家的批评指导意见,我逐渐积累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慢慢地既能够独立承担野外工作,又可以做好成果报告的编制。当然,学无止境。即使是今天,我的身上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点,亟须在不停地学习中进步。
顺应时代,为事业筑牢“压舱石”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艰苦奋斗、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始终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务必要继续弘扬优良传统,保持良好作风,不辞辛苦、勇于担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与同事密切配合,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入推进,传统地质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提高站位、开拓视野,主动与新形势、新需求接轨,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学细悟相关政策法规,准确把握我们的事业在时代中的定位和作用,积极投身于高质量发展浪潮中,为矿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应熟知熟练生态地质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主动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将新技术与传统经验有效融合,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本单位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让AI之瞳穿透岩层迷雾,大数据之网兜住生态密码,让我们的智慧在传统与前沿的经纬线上,织就守护绿水青山的“数字铠甲”!
我深知,地质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质人接力奋斗。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我愿意坚守岗位、深耕细作,感恩奋进、开拓进取,与大家一道为大队事业高质量发展倾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