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奋斗者出彩 向榜样们看齐
——2024年度全局工会、共青团先进事迹展示(一)
编者按:新征程上,每一位江西地质人都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全局中心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汇聚起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力量。近期,省地质工会、地质系统团工委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他们用敬业笃行彰显初心本色,用守正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用奉献担当书写无悔青春。
本期起,局网开设专栏进行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荣誉背后的故事,向模范看齐、向先进学习。
在地质队播撒人文星光
——第五大队工会工作实践纪实
近日,第五大队工会获评“2023—2024全局模范职工之家”。一直以来,第五大队工会以“服务职工、赋能发展”为主线,在构筑“有温度、有活力、有担当”职工之家的征途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之路。
文化筑基:从“活动平台”到“精神家园”的蝶变
在第五大队工会的工作图谱中,文体活动早已突破传统窠臼,升华为精神风尚的重要载体。副队长吴海勇说:“我们始终坚信,真正的职工文化不是简单的活动堆砌,而是要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情感共鸣和精神归属。”
这一理念在2025年元宵灯会的筹备中得到完美诠释。当第一版“仪仗队式”灯笼阵因缺乏温度被推翻后,工会工作者们加班加点,重新设计出高低错落的“星河长廊”。近300盏灯笼内嵌智能调光系统,配合《春江花月夜》的古典韵律,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巧妙融合。活动当天,工会工作人员王微有感而发:“仿佛穿越千年,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元宵灯会
在竞技与趣味的天平上,工会工作者展现出独特的平衡智慧。他们以自主开展的文化活动为基石,深度挖掘兴趣社的潜在资源,与新余市自然资源局、新余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罗坊镇镇政府等单位携手并肩,构建起紧密的合作机制。通过文体赛事的联合举办、业务资源的互通共享、人才队伍的深度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协同发展。
2024年,第五大队工会凭借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承办新余市自然资源系统首届职工运动会的气排球、篮球两项赛事。
机制创新:“师带徒”育才与“放管服”改革的双向赋能
第五大队工会以“师带徒”活动为创新突破口,充分激活技术骨干这一“人才富矿”的“传帮带”效能,深度挖掘“五小”活动的内涵价值。2024年,在“师带徒”的温暖接力中,10 对师徒成功结对,他们如技艺传承的薪火,在相互砥砺中共同成长。
这一年,成果斐然,3项QC成果照亮了创新之路。《减少地质灾害点调查时间》缩短了危险排查的周期,为守护一方平安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筑牢了工程质量的基石;《提高 TEM 法的有效勘探深度》以科技之力拓展了勘探的边界,为地质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这 3 项“小革新”凭借卓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省、局评选中脱颖而出,斩获奖项,成为第五大队创新征程上的闪亮勋章。
在春秋游活动改革的浪潮中,工会创造性地推行“自主点单”模式,各分工会宛如技艺精湛的厨师,依据职工精心列出的“心愿清单”,量身定制独具特色的活动方案。工会则化身为贴心的“后勤部长”和可靠的“安全卫士”,在资源协调和安全保障方面全力护航。
2024 年,测绘分工会精心烹制的“古村落寻宝”活动这道“文化大餐”,巧妙地将测绘技能竞赛融入乡村旅游的画卷之中,在众多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最受职工追捧的“爆款”。
“我们就是要让分工会真正当家作主搞活动,让职工成为活动的创意者、方案策划者和特色打造者。活动不仅要让职工玩得酣畅淋漓,更要将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让工会的温暖真正走进职工的心坎,成为职工心中不可或缺的‘娘家人’。”离退休管理科科长、工会副主席蓝巧娟说。
服务延伸:“小家”连“大家”的温情实践
在传统“四季送温暖”及传统节日慰问的基础上,第五大队工会精心构建起“职工-家庭-子女”三维关怀体系,宛如为职工生活织就了一张细密而温暖的防护网,全方位、多层次地给予职工关爱与支持。
暑期托管班
2024年暑期,工会精心筹备开办的职工子女托管班,恰似一场及时雨,润泽了众多职工的心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一举解决了 45 余名职工子女暑期无人照料的燃眉之急,更巧妙融入地质科普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探索地质奥秘的奇妙之窗。在托管班这个充满爱与知识的港湾里,孩子们既能享受到安全无忧、趣味盎然的学习生活环境,又能在地质科普的熏陶下,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对科学探索的热爱种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为精准触达职工家庭的内心需求,工会匠心独运,建立起“一线职工家属关怀档案”。这份档案,宛如一份详尽的“爱心地图”,清晰记录着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与需求偏好。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工会工作人员便化身温暖的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粽子、月饼等饱含祝福的传统美食,走进坚守一线职工的家中。
2024年,第五大队与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新时代地质工作渝水站”,为渝水区乃至整个新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开启了地质工作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携手共进的新篇章。“地质科普宣讲团”走进新余市中小学校开展地球科学讲座,惠及师生3000余人次。
夜幕下的职工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书画社里墨香氤氲,创新工作室键盘声声。这座工会基层阵地,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着新时代工会改革的“江西答卷”。党委书记皮泉坤表示:“只要紧扣职工需求、服务发展大局,小小工会也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助推发展的动力源。”
(第五大队 李青)
以山为伴 用心筑“家”
——记局模范职工小家第十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分工会
在地质人的字典里,“家”从来不只是四面墙、一盏灯,它可能是钻机旁的工作区,是发现矿藏的兴奋时刻,是师徒间传递的一把地质锤……在第十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一群与山川对话的人,用独特的方式传递“家”的温暖和力量。
以赛促学共成长
2024年下半年,局领导来队调研时,对地质找矿工作寄予厚望并提出“银金属量增储上产、全国领先”的目标。自然资源调查院作为地质找矿主力军,每个人备受鼓舞,都攒着劲儿想“大干一场”,也激发了全院提升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
院内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难点工作,对外与兄弟单位、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院分工会则以劳动竞赛为抓手,不断创新竞赛形式和内容。在历年的院劳动竞赛中,大家较量过地质填图和钻孔岩心编录,也比拼过项目完成效率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创新。
竞赛并非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成长氛围,将竞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创新力,让每个人的发展潜能都被激发出来。2024年8月,院选派陈祺、田晓涛、章敬若三人组队参加江西省“振兴杯”地质系统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了团体三等奖(排名第四)的成绩。
近年来,院在地质找矿和科研领域也捷报频传,提交了10余处大中型矿床,朱溪矿区国家科技奖后备培育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分别被认定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令人振奋的是,通过冷水坑矿田三维建模和智能成矿预测选区项目成果,成功指导冷水坑下鲍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师徒结对传薪火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第十大队、物化探大队、贵溪鲍家矿业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开展活动。在贵溪冷水坑鲍家项目岩心库里,自然资源调查院党支部书记饶建锋指导青年们观察描述岩心,“你们看,黄铁铅锌矿化有三期,赋存在火山角砾中的矿化是第一期,充填在火山角砾周围的矿化是第二期,沿裂隙充填的脉状矿化是第三期……观察一定要细致,它是后期矿体圈连和报告编写的依据……”这样“老带新”的场景,在自然资源调查院内比比皆是。
在自然资源调查院,“师带徒”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曾祥辉刚入职时,初出茅庐的他,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遇到了难题,这一情况被师父万禄进看在眼里,师父告诉他:“不要害怕挫折,要多在野外摸爬滚打,一线是最好的学校。”他便努力调整好心态,跟着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在烈日下敲岩取样,在寂静夜晚整理数据。
曾祥辉和周天禹在岩心库交流工作
十几年过去了,曾祥辉成长为大队副总工程师,荣获了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他带着新徒弟周天禹干项目、跑野外。看着小周反复纠结项目的某个细节,曾祥辉笑了笑:“地质工作既要细致,也讲究整体把握。抓大放小,对重点问题细致研究,不要钻牛角尖。”小周抬起头,眼神从困惑变得明亮,就像当年的他一样。
现在,曾祥辉带着周天禹一同奋战在冷水坑矿田攻深找盲一线,在地质锤与岩石的碰撞声中,传承着“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
暖心服务筑港湾
院分工会为当好职工贴心的“娘家人”,脚步跟着职工“走”,服务围着需求“转”。坚持以“服务职工、赋能发展”为原则,在解决重、难点问题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经职工集体讨论决定。并广泛动员职工集思广益解决发展难题,让职工参与单位改革发展,在2024年度局地质工会职工代表优秀提案评选比赛中,院“师徒组合”张如鹏、赖书雅提交的《关于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地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提案》荣获一等奖。
院青年职工在队文艺晚会中表演诗朗诵《祖国万岁》
与此同时,为丰富一线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职工组织、参与各类球赛、读书交流分享会等,遇到职工退休离岗、生病住院时开展走访慰问,落实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归属感、幸福感,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转化为了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将这个扎根在地质工作一线的小集体打造成了“局模范职工小家”。
作为走南闯北的地质人来说,“家”从来不在固定的坐标上,而是在家人的牵挂思念里,在同事间的守望相助中。
(第十大队 邓世晴/文 田晓涛 邓世晴/图)